嘴破,學名「口腔潰瘍」,是一種常見的口腔問題, 以口腔內出現疼痛的潰瘍為特徵。 雖然通常會在 1-2 週內自行痊癒,但反覆發作卻讓人困擾不已。其實,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就能有效預防嘴破發生。本文將從醫學角度、臨床實驗、醫生推薦等層面,深入探討嘴破的成因與預防,並提供 5 個簡單卻有效的習慣,幫助您遠離嘴破困擾。

嘴破知多少?成因複雜多樣,不只是火氣大

許多人認為嘴破是「火氣大」引起,但事實上,嘴破的成因非常複雜,不單單只是火氣大。

一般認為,它與以下因素有關:

• 免疫系統失調:免疫系統是身體的防禦機制,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時,可能會攻擊口腔黏膜,導致潰瘍。這就像是身體的「防禦系統」誤判,將口腔黏膜視為外來物而發動攻擊。

• 感染:細菌、病毒或真菌感染都可能引發嘴破,例如單純疱疹病毒感染就常引起口腔潰瘍。感染性的嘴破通常會伴隨其他症狀,如發燒、喉嚨痛等。

• 壓力:長期處於壓力之下,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,增加嘴破的風險。壓力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,進而影響口腔黏膜的健康。

• 營養失調:缺乏維生素、葉酸、鐵、鋅等營養素,會影響健康,使其更容易受到損害。這些營養素缺乏時容易導致黏膜脆弱,增加潰瘍發生的機會。[1]

• 口腔衛生不良:口腔清潔不徹底,容易滋生細菌,增加嘴破的機會。牙菌斑中的細菌會產生毒素,刺激口腔黏膜,導致發炎和潰瘍。

• 遺傳:部分研究顯示,嘴破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。[2] 有些人天生口腔黏膜較為敏感,容易受到刺激而產生潰瘍。

• 其他因素:食物過敏、荷爾蒙變化(如女性生理期前後)、藥物副作用、放射線治療等,也可能導致嘴破。

嘴破的種類:復發性口腔潰瘍最常見

嘴破的種類很多,其中最常見的是「復發性口腔潰瘍」。這種潰瘍通常會反覆發作,但每次發作的數量和嚴重程度可能不同。其他類型的嘴破還包括:

• 單純疱疹性口腔潰瘍: 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,通常會出現 成簇的小而疼痛的水泡
• 鵝口瘡: 由白色念珠菌引起,常發生在嬰幼兒身上,口腔內會出現白色斑塊。
• 創傷性潰瘍: 因外傷、咬傷等原因引起,通常會出現在受傷的部位。

預防勝於治療!5 個習慣遠離嘴破

嘴破雖然惱人,但只要做好預防,就能大大降低發作的機會。以下提供 5 個簡單卻有效的習慣,幫助您遠離嘴破困擾:

1. 保持口腔清潔: 這是預防嘴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步驟。

• 正確刷牙: 每天早晚刷牙,使用軟毛牙刷,以正確的姿勢(貝氏刷牙法)徹底清潔牙齒及牙齦。
• 使用牙線: 飯後使用牙線,清除牙縫間的食物殘渣,減少細菌滋生。
• 漱口水: 使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,有助於殺死口腔中的細菌,保持口腔清潔。
• 定期檢查: 定期到牙醫診所檢查,及早發現並治療口腔問題。

2.    均衡飲食: 飲食與口腔健康息息相關。

• 多蔬果: 多攝取含維生素、鐵、鋅等營養素的食物,如綠色蔬菜、水果、瘦肉、豆類、全穀類等。
• 少刺激: 減少食用辛辣、酸性、過硬的食物,以免刺激口腔黏膜。
• 補充益生菌: 適量補充益生菌,有助於維持消化道機能。

3.    規律作息: 良好的作息是維持免疫力、預防疾病的關鍵。

• 充足睡眠: 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。
• 規律運動: 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。

4.    紓解壓力: 壓力是導致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• 放鬆心情: 透過運動、冥想、瑜伽、聽音樂等方式,紓解壓力,保持心情愉悅。
• 尋求協助: 如果壓力過大,影響到生活,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。

5.    避免刺激: 有些人對某些物質較為敏感,容易引起嘴破。

• 注意過敏原: 如果發現自己對某些食物或物質過敏,應避免接觸。
• 戒菸限酒: 菸酒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,應盡量避免。
 

醫學研究證實:良好習慣有效預防嘴破

許多醫學研究證實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可以有效預防嘴破發生。例如,一項研究發現,每天刷牙兩次、使用牙線的人,嘴破發生率明顯低於口腔清潔習慣不良的人。[3] 另一項研究顯示,補充維生素 B2 有助於維持皮膚的健康。[4] 此外,研究也發現,壓力過大、睡眠不足、飲食不均衡等因素,都會增加嘴破的風險。[5]

只要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、均衡飲食、規律作息、紓解壓力,就能有效降低嘴破發生的機會。醫生們也提醒,如果嘴破反覆發作,或超過兩週未癒合,應及時就醫檢查,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。

結論

嘴破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,但卻會影響生活品質。預防勝於治療,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就能遠離嘴破困擾。希望本文提供的 5 個習慣,能幫助您擁有健康的口腔,擺脫嘴破煩惱。

慷碩生醫舒冷P113+口腔保健專家貼心提醒

秉持正確刷牙習慣搭配使用添加舒冷P113+獨家專利活性肽口腔保健產品,像是慷碩生醫舒冷P113+系列,也能幫助抑制口腔細菌滋生,有利維持口腔健康!

免責聲明

本文僅供參考,不構成醫療建議。有關管理嘴破和維持口腔健康的個人化指導,口腔問題應諮詢專業牙醫師。

研究來源與文獻資料